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017-2022年甘肃省天水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与蚊媒关系研究
王热勤, 陈秋梅, 张涛, 伦辛畅, 刘水, 马燕东, 管斌, 张斌, 徐刚, 郑亚丽
摘要71)   HTML    PDF (826KB)(603)   

目的: 了解甘肃省天水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发病和蚊种构成、季节变化规律,分析乙脑发病与蚊媒密度消长的相关性,为有效防控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2年选定7个生境每月采用诱蚊灯法监测成蚊种类及密度,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乙脑确诊病例(ELISA检测IgM抗体阳性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乙脑病例和蚊媒监测结果的分布特征,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2017-2022年天水市共报告确诊乙脑病例278例,以2017、2018年发病人数最多,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占病例总数的98.92%;以成人发病为主,≥20岁病例占95.68%;职业分布主要为农民(88.49%)。蚊媒监测显示,6年间成蚊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227,P < 0.001),2017和2018年三带喙库蚊的构成比明显高于2019-2022年;2017-2022年三带喙库蚊平均蚊密度为2.84只/(灯·夜),密度峰值8月最高[9.33只/(灯·夜)],其次为7月[6.02只/(灯·夜)];生态环境中以猪圈、牛圈的三带喙库蚊密度较高,分别为9.50和5.84只/(灯·夜),5年中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数呈正相关,三带喙库蚊密度可解释乙脑发病约71%的变异。结论: 三带喙库蚊年度、季节变异性大且与乙脑发病高度相关,持续加强三带喙库蚊为主的蚊媒密度监测,根据蚊虫生活习性及时采取科学的防蚊灭蚊综合措施,对乙脑发病的防控有重要的作用。

2023, 34 (4): 523-52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15
甘肃省天水市2017-2020年两种重要媒介蚊虫监测结果分析
陈秋梅, 王热勤, 吴海霞, 张涛, 马燕东, 颉东岗, 管斌
摘要328)      PDF (604KB)(908)   
目的 分析甘肃省天水市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在不同生境的密度变化和季节消长,为天水市蚊虫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2020年每月2次选定5~7个生境进行调查,采用诱蚊灯法监测库蚊成蚊,选择3个生境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伊蚊成蚊。应用SPSS 21.0软件对不同年份、生境、月份数据差异进行 χ 2检验、Welch’s ANOVA和中位数检验。 结果 2017-2020年共捕获雌蚊19 659只,其中捕获三带喙库蚊5 759只(占29.29%),4年的蚊虫种群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851.227, P<0.001);4年平均蚊密度为5.81只/(灯·夜),以8月最高〔17.17只/(灯·夜)〕,2017和2018年三带喙库蚊密度明显高于2019和2020年,2017-2018年7-9月蚊密度与其他月份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2.000, P=0.035);4年中三带喙库蚊密度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数显著相关( =0.629, P<0.001);生境中总体以猪圈三带喙库蚊密度最高〔17.33只/(灯·夜)〕,但2017和2018年(乙脑高发年份)以牛圈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平均帐诱指数为4.10只/(顶·h);季节分布以8月帐诱指数最高,各月间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07.031, P=0.001);连续4年在各监测生境均发现白纹伊蚊,以废旧物品处/工地帐诱指数最高,不同生境间帐诱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892, P=0.010)。 结论 牛棚和猪圈是天水市三带喙库蚊的优势生境,每年8月其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已在天水市各监测生境分布,废旧物品处/工地是其重要孳生地,密度高峰为7-8月。因此,应加强天水市蚊媒分布和孳生环境的调查研究,依据其生态学特点开展灭蚊工作,为防制相关疾病做好有效的预防。
2021, 32 (4): 456-46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4
银川市1970-2014年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分析
高斌, 张涛
摘要292)      PDF (389KB)(964)   
目的 分析1970-2014年银川市动物鼠疫调查数据,为该地区鼠疫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 长爪沙鼠调查采用坑式布夹法,夜行鼠调查采用5 m夹线法;鼠体蚤的调查,采取梳检鼠体表方法;病原学检测采用剖检鼠类脏器并取肝、脾组织压印培养方法;设计表格,收集1970-2014年鼠疫相关调查数据和资料,建立银川市动物鼠疫调查数据库。 结果 1970-2014年银川市共抽样调查样方4 043 hm 2,捕获鼠类6 369只,各年平均密度在0.10~3.34只/hm 2之间,沙鼠年平均密度为1.58只/hm 2;夜行鼠调查共布放鼠夹164 394夹次,捕获鼠类13 572只,平均捕获率为8.26%,各年平均捕获率在2.17%~12.13%之间,年际间夜行鼠数量变化幅度较大。共梳检鼠体25 038只,染蚤鼠7 000只,平均染蚤率为27.96%,平均蚤指数为0.98。长爪沙鼠体蚤数量变化幅度较大,呈波浪式起伏,蚤指数波动在0.09~2.84之间。44年来共分离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44株,其中动物检菌37株,媒介蚤分离鼠疫菌7株。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动物血清5 453份,检出阳性血清15份。 结论 银川市沙鼠鼠疫疫源地仅局限分布在兴庆区通贵乡和月牙湖乡,特别是月牙湖乡仍以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为优势鼠种,鼠体蚤仍然以同形客蚤指名亚种为优势蚤种,鼠疫自然疫源性长期存在。
2018, 29 (6): 654-65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6.028
宁波市媒介生物地理信息系统介绍
杨思嘉, 马晓, 张良, 王桂安, 孙斌, 朱光峰, 徐明, 陈小英, 张涛
摘要300)      PDF (2428KB)(1130)   
目的 建立宁波市媒介生物信息平台地理信息系统(GIS)模块。 方法 依据浙江省媒介生物监测方案设置监测点并上报数据。以ArcGIS 10.2软件为基础构建系统,以Java为集成环境,利用ArcGIS软件核心组件实现平台系统相关控件间数据库的集成,通过ArcGIS软件发布的service服务实现GIS组件功能与数据库程序间的数据传递和表现。 结果 GIS模块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及管理、统计图的制作、图形和属性数据双向查询检索和预警及数据的统计分析。 结论 宁波市媒介生物信息平台GIS模块的建立,可以实现媒介生物的信息化管理,为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提供科学保障。
2017, 28 (6): 617-6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6.028
宁夏六盘山地区小型兽类DNA条形码分析
张涛, 段恒璐, 白学礼, 鲁亮, 赵建华, 李贵昌, 卢世堂, 田涛
摘要251)      PDF (500KB)(884)   

目的 对宁夏六盘山地区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进行分类和鉴定,提高形态分类的准确性,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分型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鼠夹法在不同生境采集小型兽类标本84份;其中选择58份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部分序列,并测序和进行相关分析,构建进化树。结果 捕获的10个形态种小型兽类中,通过COⅠ基因分析发现11个分子种。形态上鉴定为洮州绒鼠平的标本还包括岢岚绒鼠平;原定的达乌尔鼠兔准确鉴定为黄河鼠兔;原定的根田鼠准确鉴定为东方田鼠。结论 DNA条形码可准确鉴定小型兽类动物标本,纠正形态鉴定的错误;可发现形态难以区分的隐含种,更好地研究啮齿动物的分类及进化关系。

2016, 27 (4): 330-3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04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小兽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张涛, 白学礼, 鲁亮, 田涛, 卢世堂, 赵建华
摘要292)      PDF (259KB)(677)   
2016, 27 (2): 211-2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32
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小兽格局分布的初步研究
吴建华, 郑艳娟, 雷静, 白学礼, 张涛, 张家训
摘要324)      PDF (322KB)(696)   

目的 掌握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小兽类动物种群格局与区系分布, 为林业部门和旅游业预防鼠害及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小兽类动物研究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方法 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 在贺兰山东麓滚钟口和苏峪口两个区域的4个有林垂直带, 采集小兽类标本, 结合以前文献进行综合整理, 建立小兽类动物种群分布信息数据库, 运用Excel 2003软件和动物群落相似度进行分析。结果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小兽类动物43种, 隶属6目10科33属。分析表明, 啮齿目仓鼠科、鼠科和跳鼠科共计26种, 是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小兽类动物的基本类群, 北社鼠为优势种。在贺兰山的43种小兽类动物中, 属古北界的30种, 广布的12种, 东洋界1种。结论 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贺兰山自然保护区部分地区小兽类动物的种群格局与区系分布, 也为该地区进一步研究鼠传疾病提供了依据。

2015, 26 (2): 200-20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25
自毙鼠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中的作用
张涛, 孙伟, 谭卫星, 李丽, 赵建华
摘要323)      PDF (874KB)(827)   

目的 探讨自毙鼠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中的作用,为动物间鼠疫监测及预警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整理宁夏回族自治区2001-2010年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各县(区)监测点的数据和资料。夜行鼠调查采用5 m夹线法,长爪沙鼠调查采用坑式布夹法。结果 2001-2010年共捕获野鼠8675只,隶属5科7属15种,以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为优势种群。10年来动物间鼠疫共发生4年次流行,其中自毙鼠检菌阳性率高达61.54%,捕获鼠检菌率为2.31/万,建立了宁夏2001-2010年沙鼠鼠疫疫源地基础信息数据库。结论 自毙鼠在沙鼠鼠疫疫源地的发现,是动物鼠疫流行的早期迹象。

2014, 25 (6): 575-57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25
自毙鼠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中的作用
张涛,孙伟,谭卫星,李丽,赵建华
摘要215)      PDF (291KB)(516)   
目的 探讨自毙鼠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中的作用,为动物间鼠疫监测及预警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整理宁夏回族自治区2001-2010年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各县(区)监测点的数据和资料。夜行鼠调查采用5 m夹线法,长爪沙鼠调查采用坑式布夹法。 结果 2001-2010年共捕获野鼠8675只,隶属5科7属15种,以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为优势种群。10年来动物间鼠疫共发生4年次流行,其中自毙鼠检菌阳性率高达61.54%,捕获鼠检菌率为2.31/万,建立了宁夏2001-2010年沙鼠鼠疫疫源地基础信息数据库。 结论 自毙鼠在沙鼠鼠疫疫源地的发现,是动物鼠疫流行的早期迹象。
2014, 25 (6): 575-57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25
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说的探讨
张涛, 李丽, 赵建华
摘要417)      PDF (825KB)(1478)   

首先从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活跃程度入手,分析了疫源地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点;接着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角度阐述了鼠疫自然疫源地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疫源地的隐伏状态、鼠疫菌的突变改变了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状态等。提出在人口密集区域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干预措施:通过综合防治手段使相对独立鼠疫自然疫源地→基本稳定控制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长期静息鼠疫自然疫源地→逐步缩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消除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可能。

2013, 24 (3): 283-284.
干预性灭鼠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
张涛, 李丽, 毛川涛, 白学礼, 程守强, 卢世堂, 魏浩, 祁瑞江
摘要488)      PDF (854KB)(1434)   
目的 探讨干预性灭鼠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 方法 长爪沙鼠密度调查采取一日弓形夹法;长爪沙鼠密度预测采用动物经典的数量预测预报公式,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出预警;灭鼠药选用抗凝血剂溴鼠灵,毒饵浓度0.008%,采用鼠洞投药方式. 结果 平均每公顷投毒饵约10 kg,14 d后灭效达99%以上,长爪沙鼠平均密度从灭前的31只/hm 2下降至灭后的0.25只/hm 2. 结论 采用溴鼠灵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高风险区域实施干预性灭鼠措施,能有效降低鼠疫主要宿主密度,消除该地区动物间鼠疫暴发流行的可能及风险因素.
2013, 24 (2): 166-167.
中国鼠疫现况与基因分型
张涛1,冯志勇2,杨林3,姚丹丹2
摘要1277)      PDF (406KB)(1033)   

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认识着手,重点阐述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现况和鼠疫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以及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对鼠疫的影响,及其所必须采取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010, 21 (2): 178-180.
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鼠疫监测及疫情分析
杨林1,张涛2,李丽3,卢世堂3,魏浩3,夏清3
摘要1451)      PDF (319KB)(902)   

【摘要】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动物间鼠疫流行的影响因素。方法 野鼠密度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鼠疫病原学的分离采取剖检鼠类脏器,取病变组织压印培养的方法;蚤类细菌学检验采取集组培养的方法。结果 2002-2006年盐池县长爪沙鼠鼠疫监测抽样面积占疫源地面积的15.93%, 长爪沙鼠平均密度11.02只/ hm2,鼠体染蚤率平均34.17%,鼠体蚤指数平均0.85;以2005年和2006年的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及鼠体蚤指数3项指标为高。5年中共捕获野鼠4633只,隶属于4科6属8种。5年共检出鼠疫菌68株。其中剖检鼠类3523只,检出鼠疫菌57株;鼠体寄生蚤共收集2393匹,集组培养380组,检菌11株。结论 该疫源地在鼠类种群构成方面,以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为优势种,三趾跳鼠、五趾跳鼠和黑线仓鼠、小毛足鼠为常见种,灰仓鼠和黄鼠为稀有种;动物间鼠疫的暴发与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及鼠体蚤指数3项指标呈正相关性;盐池县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及周期性禁牧生态工程,短期内增加了鼠害及动物间鼠疫暴发的频度和危险。

2009, 20 (4): 355-357.
广东省乡镇家栖鼠形动物种类结构及季节繁殖的观察
张涛1,冯志勇2,陈戊申3,张世炎1,梁练1,麦海1,胡杰1,梁文佳1
摘要1203)      PDF (316KB)(912)   

【摘要】 目的 了解广东省家栖鼠形动物种类构成及在不同季节的繁殖情况,为科学灭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月选择1个乡镇,采取逐日捕鼠方法,实施监测和调查。同时将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鉴定及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 广东省乡镇居民区鼠形动物的笼捕率平均为9.98%,其中鼠类的笼捕率为4.98%;鼠形动物种群构成比分别为褐家鼠48.73%、黄胸鼠15.50%、臭鼩鼱35.17%、小家鼠0.59%;其中褐家鼠年平均妊娠率为4.0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5.35只;黄胸鼠年平均妊娠率为5.63%,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2.76只;臭鼩鼱年平均妊娠率为15.00%,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3.32只。结论 在城镇居民区褐家鼠和臭鼩鼱已成为绝对优势种,小家鼠为少见种;褐家鼠和黄胸鼠的繁殖期一年有春秋季2个高峰,其中春季的繁殖高峰超过秋季,但褐家鼠在8月还有一个小的繁殖高峰。臭鼩鼱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也有2个高峰,其中前峰出现在3-6月,后峰在10-11月。鼠密度也呈现春秋两季的高峰期。广东省需实施春秋两季的灭鼠。

2009, 20 (4): 295-297.
鼠疫研究与控制措施
张涛1;冯志勇2
摘要943)      PDF (145KB)(778)   
从自然进化和基因突变入手,阐述鼠疫菌的基因分型和致病性,认为这种突变正好也是各疫源地菌株实现"本土化",形成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过程。在动物间鼠疫监测中,以生境及其鼠迹、鼠洞探查和每月地毯式的搜检自毙鼠为基本出发点,另加一定数量的鼠类及指示动物的血清学监测模式;鼠疫菌与其特定区域的土壤动物、其他微生物、植物群落所具有的不同时空活动特点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共同组成的复杂营养食物链网络和在各自能流、物流、基因传递及其协同进化中的角色等,都将是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研究的所属范畴。建立以鼠疫噬菌体为病原学和血清学的协同诊断技术。
C型肉毒梭菌毒素冻干剂对高原鼠兔的灭效试验
孙江容1;张涛1;吴新平2; 嵇莉莉2; 郭永旺3; 施大钊1
摘要906)      PDF (414KB)(782)   
目的 试验100万毒价/mlC型肉毒梭菌毒素冻干剂对高原鼠兔的杀灭效果。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共设试验小区5个,小区面积均为3hm 2。其中0.1%和0.15%浓度小麦毒饵各投放2个小区,另一小区作为对照投放0.1%水剂小麦毒饵。此外,设一面积为0.25hm 2的空白对照区,以测定自然灭洞率。结果 灭前试验区高原鼠兔平均密度为1071.4洞口/hm 2。投饵后第6天浓度为0.1%的小麦毒饵平均校正灭洞率为96.7%,浓度为0.15%的毒饵平均校正灭洞率为97.4%。处理对照区的平均校正灭洞率为97.7%;各浓度间校正灭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期间,在试验地及其周围500m地区未发现非靶标动物中毒死亡现象。但在长时间及大范围内,该药剂的安全性需更进一步的验证。结论 肉毒梭菌毒素冻干剂与同效价水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06年雷州半岛鼠疫疫源地预防性灭蚤效果观察
张涛1;夏连续2;海荣2;徐冬蕾2;麦海1;梁练1;胡杰1
摘要1003)      PDF (83KB)(699)   
目的 探讨应用奋斗呐可湿性粉剂对家鼠鼠疫疫源地滞留喷洒后,对其鼠体蚤及地面游离蚤的灭效。方法 将5%的奋斗呐可湿性粉剂配制成1∶160浓度的水悬剂型实施地面滞留喷洒,室内外(包括禽畜圈栏)均匀喷洒(80 ml/m 2);墙角、狗窝、鼠洞及有鼠迹的地方重点喷药(150~180 ml/m 2);每户用药量按100 g的原药计算。通过灭蚤前后的蚤指数变化情况,调查评估灭效。结果 对鼠体蚤的杀灭效果为33.54%,地面游离蚤的灭效为71.39%。结论 在现场对鼠体蚤的杀灭效果十分有限,但农村室内外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也很重要。
宁夏西吉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花鼠寄生蚤的调查
伏天鹏1;乔富贵1;张涛2
摘要437)      PDF (64KB)(623)   
广东省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的演替
张涛1;陈戊申2;余向明1;刘小华1;张曼碧1;黄济英1;张世炎1;胡杰1;梁练1
摘要910)      PDF (2451KB)(685)   
目的 探讨1950~2000年间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整理湛江地区50年来的鼠疫监测资料,依次按年代进行鼠形动物的分类统计。结果50年来共捕获家栖、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11种共计237831只,其中家栖鼠形动物2目3属4种157412只,以黄胸鼠为优势种,臭 鼩鼱和褐家鼠为常见种;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8种共计80419只,以黄毛鼠和板齿鼠为优势种,海南屋顶鼠和臭 鼩鼱为常见种。结论 在城镇家栖鼠类中,褐家鼠已逐渐取代黄胸鼠的优势种群地位,但在农村家栖鼠类仍以黄胸鼠为主。野外生境黄毛鼠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板齿鼠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广东省兴宁市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寄生蚤的调查
张涛1;余向明1;张世炎1;黄济英1;谢俊辉2;廖荣标2
摘要1264)      PDF (1717KB)(674)   
目的 掌握广东省兴宁市鼠形动物群落结构及寄生蚤的种类。方法 2004年4~5月,在不同生境采用鼠笼等工具捕捉鼠形动物,研究其种群结构及所携带的体表寄生蚤种类。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2目2科9种共1062只。其中野外生境共捕获鼠形动物2目7种,以板齿鼠、臭、黄毛鼠为常见种,分别占45.71%、25.71%和18.57%。室内生境共捕获2目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55.14%,黄胸鼠次之,占41.03%。共捡获蚤类6种,家鼠体蚤以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为主,野鼠以不同新蚤福建亚种为主。结论 野外生境啮齿动物种群丰富,室内生境较单一。但室内生境啮齿动物染蚤率和蚤指数较高。
不育剂在灭鼠中的应用研究
张涛;刘铭泉
摘要451)      PDF (85KB)(646)